1)碳化物硬度高。以往使用的轧辊,其基体上分布的多为Fe3C型或M7C3型共晶碳化物,组织粗大,硬度较低。高速钢轧辊一般采用高C、高V型高速钢,另外还含有较多的Cr、Mo、W、Nb和Co等合金元素,在凝固和热处理过程中,这些合金元素形成了一次和二次碳化物。高铬铸铁轧辊碳化物是M7C3(2500 Hv)和M23C6(1600 Hv)。无限冷硬铸铁轧辊中,碳化物是Fe3C(l300 Hv)。而高速钢轧辊主要含有MC(3000 Hv)、M7C3(2500 Hv)和M6C(2000 Hv),它能替代一般轧辊,从而提高耐磨性。另外,随着V含量增加,高速钢组织中骨骼状的M6C型碳化物向粒状的VC型转化。
2)热稳定性好。高速钢轧辊中含有较多的W、Cr、Mo、V和Nb等元素,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,研究发现,普通轧辊材质的硬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下降,而高速钢轧辊在600℃仍保持有500 Hv,这必将大大提高轧辊的耐磨性。特别是当添加分布于基体组织的Co元素时,这种倾向更加明显。
在轧制中,轧件与轧辊相互作用,轧件在轧辊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,轧机、轧辊等受轧件的反力产生弹性变形。当然,轧件也伴有小的弹性变形,通过轧辊后有极小的弹性变形量恢复,增加了轧件厚度。如图所示,厚度为H的轧件经过轧辊压下Δh总,但由于轧辊弹性变形,轧件减少压下Δh1;同时轧件出轧辊后,由于弹性变形恢复,轧件压下减少Δh2。结果,轧件实际压下量Δh=Δh总-Δh1-Δh2当Δh总=Δh1+Δh2当时,轧件通过轧辊将不产生压下,这时的轧件厚度即是小可轧厚度。斯通(M.D.Stone)、罗伯茨(W.L.Roberts)、福特-亚历山大(H.Ford)-(J.M.Al-exander)等人都对小可轧厚度公式做过理论推导。
按斯通推导的计算公式,小可轧厚度 hmin=3.58DμK / D